藏在名画中的色彩密码:阐述色彩之美

藏在名画中的色彩密码:阐述色彩之美

菲罗威亚
图片

图片


图片



色彩的感觉,

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马克思



图片

色彩是心中流淌的歌

色彩的直观性毋庸置疑,在不辨识画面内容的情况下,色彩带给观者的感受第一时间就会传达出来,艺术家通过色彩来传情与达意,它的力量是很多绘画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色彩规律比形体规律复杂和不易掌握,所以自古以来研究形体规律及表现技巧的书很多,从理论上探讨的也较深入,而对色彩规律的研究就比较少,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也屈指可数,能指导艺术实践阐述色彩美的理论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其中还因某些具体条件的局限,也影响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图片

文森特·威廉·梵·高《罗纳河上的星空》


艺术家们研究色彩的规律,并将其提高到美学的高度来审视、感受并赋予其以灵魂,充分发挥其一切潜能,使之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手段,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其独具的特长,使其成为作者高尚心灵的审美体现,成为作者与欣赏者心灵交流的桥梁,这正是色彩规律的价值,也是色彩对于艺术表现的重大作用。



图片

爱德华 · 马奈 |《吹笛少年》


创作背景:

马奈(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


在这幅带有日本绘画风格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委拉斯贵支以及戈雅不用任何背景和装饰的画风。这幅画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来。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明亮的空间中。



图片

克劳德·莫奈 |《喜鹊》


创作背景:

1868年12月大雪纷飞的一天,骤雪初歇,天气寒冷,莫奈创作了《喜鹊》这幅画。这幅把冬季乡村雪景的美丽与轻盈描绘到极至的佳作,在1869年不被当时的艺术评论者及观众接受,并被绘画沙龙横加拒绝而排斥在画展之外,然而在今天莫奈的《喜鹊》却成为了巴黎奥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顶礼膜拜。


画面显示天空灰蒙蒙的,柔和的阳光打在厚厚的积雪上,画面中有一道被积雪所掩埋的篱笆,篱笆围着一处低矮的农舍,整个雪景没有一点动静,唯独在那个篱笆门上停留着一只喜鹊,让画面给人一种动静结合之感尽管将这只喜鹊拿走也是一副完整的作品,这只喜鹊是画面中唯一的生灵,成为了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



图片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盲女》


创作背景:

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年-1896年6月),全名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其它两位是亨特和布朗)。米莱斯是位年少成名的天才,也是拉斐尔前派中最善于运用景色和细节的画家。《盲女》或许不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却是他最直达灵魂的代表作


画面背景中有大片明亮的草地,羊与鸟儿跑动起落,两条鲜明的彩虹显示雨后大地的湿润。然而这美好壮阔的大自然却是为了衬托前景中两个衣衫褴褛的卖艺女孩。一个眼睛看不见世界的光明,一个年纪小到完全无法理解世界的黑暗。小女孩为盲女描述她看到的美景,紧握的双手让她们显得更加无依无靠。画面充满悲剧性的诗情与寓意。



图片

文森特·威廉·梵·高 |《午休》


创作背景: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他自己认为:「预期说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画,还不如说这个是另外一种诠释。」这幅画跟米勒的雾蒙蒙的阴暗的农田和纽南时期的农田都不一样了。梵高刚到法国南部时被这里的光线和麦垛的黄色所震惊,直到现在还是能在画中用这样的颜色来表现。


收割农躺在草堆里睡,想着其他的事情。天空的蓝色和麦子的黄色这两个基本颜色组成了这个平和安宁的画面,由一种设计好的简单的元素和主人公表达了出来:背景里有一辆车,一个人和一头驮运东西的牲畜,第一层画面有两个人,两把镰刀,一双靴子,画面充盈着蓝色和紫色,天空对蓬松的麦穗的金色和土黄色的照应和对比,这一切,困倦、麦子和天空,都是在精准的画笔下完成的。




图片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创作背景: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画家。达·芬奇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被后世人尊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最著名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而最著名得《蒙娜丽莎》如今被卢浮宫作为镇宫之宝。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在1482年到达米兰之后,在这一时期中最具盛名得一幅作品。达·芬奇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一直以来,画面布局都是耶稣弟子们坐成一排,耶稣独坐一端。达·芬奇却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庄严肃穆。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惊恐与不安。



图片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林荫道》


创作背景: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Hobbema,Meindert,1638~1709),荷兰画家。1638年10月31日受洗于阿姆斯特丹,1709年卒于同地。早年从师J.van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荫道》、《磨坊》等,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人称道。


《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图片

摩里·德尼 |《坟墓边的圣女》


创作背景:

莫尼斯·德尼(maurice denis 1870-1943),他的艺术思想深受高更的影响,把绘画创作当作近乎宗教般的精神锻炼。在德尼看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把自然综合为个人的美学隐喻和符号,从而获得的最终产物和视觉表达。”德尼曾广泛游历过西欧、非洲和美国、加拿大,受到决定性影响的是意大利。在罗马,他发现了古典的思想感情;在西耶纳,他找到了颜色的和谐;在佛罗伦萨,他醉心于素描的简练;在阿西西,他钦佩风景画的纯正。德尼主要是为教堂作装饰壁画,他以宁静平和的素描,明亮的色彩组合,蓝色和玫瑰色的柔美和谐,使人感到他的画具有罕见的肃穆和出奇的光彩


德尼惯用装饰性色彩与平面化处理方法,作品表现的是正在进行宗教仪式的圣女。其中左边两位圣女分别高举右手和左手,右边几位圣女则在默默的祷告,背景是夕阳下的墓地远景。装饰性的画法使之更具形式意味,冷暖对比,黑白对比,使画面肃穆、冷静,洋溢着宗教气息。






色彩之于形象,

有如伴奏之于歌词。


不但如此,

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


—— 丹纳 《艺术哲学》




图片
图片170486496826269.jpeg



XUNI旭泥
分享:
上一篇:色彩并不是世界的本色,而是内心的诠释
下一篇:什么是复古南洋风?